中西文MARC编目著录简要

xiyuan29044 2020年07月28日 图情知识 5731次阅读 查看评论

一.机读目录概念

机读目录(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,简称MARC),亦称“马克”。

所谓机读目录,是指以代码形式和特定结构记录在计算机存储介质(磁盘、光盘)上的人,用计算机识别和阅读的目录。


二.机读目录的起源及发展

1.世界机读目录的起源

20世纪60年代,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图书馆业务。最早对此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,1965年MARC-Ⅰ完成,这是一部将目录资料转换成标准的机读目录问题的初步报告,但是它的弊端是只考虑程序设计的方便,而与传统编目方法差别太大,因此在具体应用上产生了不少麻烦。1967年提出了MARC-Ⅱ格式并于1969年全面推出,向全国发行MARC-Ⅱ格式的英文图书记录磁带,这项工作被认为是图书馆自动化过程中的里程碑。

2.世界机读的目录发展

进入七十年代后,MARC-Ⅱ格式(也称LCMARC)被接受为国际标准,到出版物,对世界图书馆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在其带动下,许多国家的机读目录也有了相当的发展,如英国在1970年建立了UKMARC,法国于1975年正式发行了《法国书目》磁带,日本于1971年出版了全国西文图书联合目录等。

MARC-Ⅱ使得世界各国的机读目录结构大体一致,但各国机读目录数据元和内容标识符的标准化问题未得到解决,国际间机读形式书目数据的交换仍难以实现。为此,国际图书馆联合会(IFLA)于1972年研究了一种国际机读目录格式UNIMARC,各国机读目录可通过该格式的转换实现目录数据的共同利用。

3.我国机读目录的发展

中国机读目录起步较晚,1979年,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对LCMARC进行识读;1986年北京图书馆及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编写了《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》讨论稿,并将此格式记载的机读目录数据提供给北京、上海等地一些图书馆进行试用,又根据《UNIMARC手册》及图书馆界专家及试用用户的意见,对讨论稿进行了补充修改。1991年2月,《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》完稿,与之相适应,由中国文化部科技司、图书馆司、中国图书馆学会支持编写的《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》(China marc format manual)于1995年底正式出版。该格式在原来用于专著、连续出版物的基础上,扩充到测绘资料、乐谱、声像等资料类型,对机读目录格式和格式的使用做了明确的说明。

4.机读目录的应用

由于MARC记录以计算机技术为检索手段,记录中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作为检索点,为了最大程度地开发馆藏信息,就要求MARC记录所包容的信息量比传统目录更全面、更丰富、更准确;MARC记录必须被计算机识别、阅读和处理,才能提供基于MARC的各种优质服务,只有遵循格式规定编制的MARC记录,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;MARC记录的最高层次服务是资源共享,为了使不同语种、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能在不同国度互相传递和交流,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。


点击查看详细帮助文档

« 上一篇 下一篇 » xiyuan29044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! 标签: MARC编目 西文著录 MARC21 USMARC CNMARC

相关日志:

说两句吧:

必填

选填

选填

登录编目中心
用户名:
密 码:
书目检索
  • 数据库:
  • 检索项:
  • 检索词:
  • 网站分类
    标签列表
    最新留言
    控制面板
    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      [查看权限]
    搜索
    文章归档
    网站收藏
    友情链接
    • 订阅本站的 RSS 2.0 信息聚合